首页 > 市局动态

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

发布日期:2021-06-07 14:33:56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浏览量:8689

初夏的商洛,山青、水秀、天蓝。丹江逶逶迤迤,两岸花红柳绿,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。 
  一江清水,带着牵挂,向东而去。 
  2014年年底,我国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——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,奔腾不息的水流从丹江口水库向北进发,穿越中原大地,直抵燕山脚下。数据显示,丹江口水库70%的水来源于陕西的汉江和丹江。 
  我市地跨长江、黄河两大流域,境内大大小小河流7万多条,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条,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。 
  2020年4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市柞水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,他深情地说:“秦岭和合南北、泽被天下,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,是天然空调,是黄河、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,是我国的‘中央水塔’。” 
  2021年5月14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: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加强长江、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,加大生态保护力度,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,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。” 
 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我市全面履行秦岭生态卫士职责,倾力守护着“中央水塔”的安全。 
  护养并举:源头活水汩汩来 
  5月27日,在丹凤县商山森林防火瞭望哨,护林员姜栓牢每隔一小时,便用望远镜观察一次方圆几十里范围内的林海,并向场部汇报安全情况。 
  姜栓牢从2004年成为一名护林员,一干就是17年,负责31万亩的森林防火信息监控、传递,以及瞭望哨附近5000多亩林地的安全防护。“过去面积没有现在大,树也没有现在密。随着植被越来越好,森林防火任务也越来越艰巨,每到防火期,我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,一刻也不敢掉以轻心。”姜栓牢说。 
  森林是大地的绿色屏障,对于保持水土、涵养水源至关重要。近年来,我市围绕“水源涵养功能区”定位,大力实施林业生态涵养工程。姜栓牢看护的林区,正是我市建成的千万亩绿色屏障的一部分。 
  青山披绿衣,秃山成林海。这是我市坚持植树造林、封山育林的结果。目前,全市飞播造林达到1067万亩,活立木蓄积1100万立方米,集中连片10万亩以上飞播林基地达到7处,有的甚至超过百万亩。核桃、板栗、中药材等林业产业带规模不断扩大,林地总面积达到2436.26万亩。森林覆盖率达69.56%,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覆盖率均超过90%。2019年我市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。 
  涵养水源,不只是育林造林,需要综合施策,系统治理。 
  丹江在丹凤县竹林关镇转了一个大弯。这里曾是一处繁华的水旱码头,闻名遐迩,如今又成了网红打卡地,面积41.1平方公里的桃花谷国家水保科技示范园区正好将这个大弯囊括其中。 
  走进桃花谷,漫山遍野的桃树挂满了即将成熟的果子,三五成群的人们漫步在林荫道上,感受着“桃花源”之美。然而,十年前这里的模样令人难以想象:2010年7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和泥石流,把竹林关镇变成了一片废墟。 
  随后的灾后重建恰逢南水北调工程实施,当地以构建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为基础,以“水保生态、科技示范、面污治理、休闲旅游”为重点,累计投资上亿元,对桃花谷里的三条沟四道坡进行彻底“改头换面”,一个现代化的水利风景区出现在人们眼前:园区内的科技园、生态园、农业园、水保采摘观光园、丹江银花河生态景区5大功能区相辅相成、尽显其美。昔日“泥石滩”变身“绿水带”,2000多亩特色产业林和5000多亩水土保持生态林间,汩汩流向丹江的一条条小溪,清亮而纯净。 
   和桃花谷水保示范区类似的,还有商南县试马镇省级水保示范园。这是一个采用“水保+农业+旅游+文化”复合型模式建起的园区,良好的植被和近万亩高标准茶园,其保持水土、保护水质的基本功能十分明显。通过河道治理、节水灌溉、坡改梯、边坡防护等手段综合整治,园区的生态系统自成一体,服务功能完备。 
  “山上主要是沙壤土,质地松软,以前一下雨泥沙全都被冲进试马河里,试马河又把泥沙带进了丹江。”商南县水保站工程师郝伟说,经过治理后,试马河两岸变美了,河水变清了,整个生态环境都好了。 
  2016年以来,我市以防洪工程为抓手,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,先后实施了丹江百里生态长廊项目工程、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、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,建设干流防洪工程15个、丹江干流堤防63.3公里、潜坝33座,在商洛市区、丹凤县棣花镇、商南县金丝峡镇等丹江河段以及山阳县户家塬镇金钱河段、柞水县凤凰镇社川河段等建成生态堤防175.8公里,治理小流域168条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62平方公里,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765万吨,可阻挡420万吨泥沙流入下游,有效保障了入河水质。同时,加快支渠沟河的相互连接,打通断头渠,疏浚淤堵线路,修建完善水闸、桥涵、泵站等水利基础设施,构建起了纵横交错、互联互通的蓄水系统。 
  一重重绿色屏障,呵护着一江清水长流。 
   聚力共治:不为长江送泥沙 
  2014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际强调:“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希望坚持先节水后调水、先治污后通水、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,加强运行管理,深化水质保护。” 
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,水量够不够要看汉江,而水质好不好则要看丹江。源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供水的水质安全。为了保护好水源地,把控丹江水质关口,一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我市打响。 
  站在棣花镇丹江生态河堤的观景桥上,看着桥下清澈的河水和不时跳出水面的鱼儿,市水利局副局长李占齐激动地说:“水清鱼欢才是丹江该有的样子啊!” 
  棣花社区居民陈双喜告诉记者:“我们这儿丹江畔的土地,早年间是上好的水田,种水稻,也种荷花,地下有泉水。后来河里采砂的很多,一年里,河道半年都是干的,零星有水的地方也是黑乎乎的,很难闻。如今水大了水清了,千亩荷塘很气派,住在这儿真高兴。” 
  据了解,丹江棣花段处于商州区和丹凤县交界处,前些年河道“好像有人管,又好像没人管”,河床上沙坑一个连一个,河岸两边是砂厂。而今,却是一处优美的风景区,与棣花古镇相映成趣,吸引了无数游客。 
  “2018年,我们在镇上建设了污水处理厂,生活污水被收集起来,经无害化处理后才排入丹江。”丹凤县水利局副局长曹小虎说:“丹江流域治理让这里受益匪浅,棣花古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。” 
  水环境的改善,缘于我市2014年启动实施的“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”,对水污染重拳出击,铁腕治理。 
  “水环境污染表象在水中,根子在岸上。”市水利局局长许永山说。 
  3年里,我市治理工矿企业38家、关停污染企业11家,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实现了常态化。近百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被否决,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,覆盖全市的水源区生态环境动态检测系统建立了起来。 
  “‘三年行动计划’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,从城镇到乡村经历了一场质的环保革命。”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福明说。 
  2017年,我市再次出台《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四年行动计划(2017—2020)》,水源地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。 
  “宁为长江送清泉、不为长江送泥沙。”杨静是丹凤县龙驹寨街办凤麓社区的党支部书记,也是一位基层的河长,每天都要沿着丹江仔细巡查。“河长制并不是一件虚事情,河道有没有垃圾、河水是否干净清澈,巡查路线、巡查情况都要上传到‘河长制’APP上。”杨静说:“河长没有一分钱报酬,但我也没有任何怨言,保护丹江,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呀。” 
  2017年以来,我市不断完善河长制,确定了市、县、镇办、村四级河长1673人,将包括湿地、水库、渠道等在内的各类水域纳入河长制工作范围,实行网格化管理,确保每条河流有人管、管得住,实现了从“九龙治水”到“一拳发力”的转变。 
  “河长的责任,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。”山阳县户家塬镇党委书记、镇级河长杨建峰说:“镇内有山阳县最大的金钱河,金钱河两岸分布有9个村(社区)1.5万多人,总会出现一些需要制止和解决的与水有关的问题,有时还得靠联合执法解决。” 
  保护生态环境,商洛人争当卫士;保护水源地,商洛人甘愿奉献。 
  中心城区西侧的二龙山水库既是丹江的重点水源地,也担负着商洛市的城区供水。大坝高63.7米,总库容8100万立方米,年均向下游河道生态供水9000多万立方米。库区常年有游客前往观光旅游,但为了保护这片水源地,2017年,库区码头道路全部封闭,与旅游相关的一切设施全部拆除,所有农家乐门店全部关闭,在23公里路段安装了围网。 
  “停止库区旅游,当地群众每年要少收入30万元。但为了国家利益,牺牲个人、集体利益都是必要的、值得的。”二龙山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黄晓伟说,在水库工作了40年,亲眼见证了库区治理前后的变化。“我们还专门成立了水政监察股,加大巡查监管力度,确保水源不受一点污染。”说话间,监督员刘建斌和张伟启动快艇,开始了当天的第一次库区巡察。 
  经过持续治理,我市的丹江、金钱河、乾佑河等10多条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,丹江出省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。9个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100%达标,城市水环境质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。 
  一道道生态保护关卡,换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 
  绿色发展:美好生活路更宽 
  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去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,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又是经济财富,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。 
 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我市深入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观念,在保护中求发展,在发展中做好保护,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。 
  站在商南县试马镇郭家垭村附近的山顶,放眼望去,一级级梯田错落有致,一垄垄茶树绿色飘带一样缠绕在山间,阔大的气象令人震撼。“春茶刚刚采摘结束,接下来要进行修枝科管。”沁园春茶叶有限公司加工厂厂长陈修玉介绍,整个茶园覆盖试马镇3个村,是正在打造的万亩白茶基地。 
  从2016年起,郭家垭等村与商南县沁园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土地租赁合同,将几千亩土地陆续流转给该公司经营生态茶园。公司采取“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运营模式,通过基地务工、配股分红、技能培训、扶持建园等方式,扶持有种植能力的586户群众发展茶叶种植,吸纳300多户群众长年在基地务工。 
  “政府和企业还共同投资改建茶山道路,修建了灌溉设施,遇到干旱季节,用增压泵将河水抽到山上,使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有了保障。”商南县水保站工程师郝伟说。 
  这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,示范的不只是生态保护,还有产业发展。 
  “因为有良好的水资源,前年,按照山上茶、山下果的产业布局,在山脚还建了1.2万亩的猕猴桃产业园,建成后将形成茶、花、果、林于一体的茶海公园度假区。”郝伟补充道。 
  山变绿、水变清、人变富。如何保证在做好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的同时,又推动经济发展?我市交出了答卷:打造大旅游、大健康、大生态产业,大力发展循环高效、低碳清洁、环境治理的绿色产业,深挖“绿色金矿”。 
 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,竹林关村民魏发志就格外的忙。今年43岁的他十年前从土门镇搬迁到竹林关村,在桃花谷经营一家农家乐饭店。“今年3月,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300多人,不仅有本地的游客,还有来自西安和外地的游客。”魏发志说,他的农家乐一年能净赚七八万元。 
  在桃花谷,农家乐有20多家,昔日靠外出打工为生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,有的开办家庭旅馆,有的卖起了土特产,都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。旅游已成为竹林关村的一大支柱产业。曾经,这里的人们因为一场大水而失去家园,今天,他们因为一派绿水青山而过上了越来越兴旺的日子。 
 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,在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、木王国家森林公园、丹江湿地公园、金丝峡国家地质公园等一批旅游景区,更多的群众吃上了“生态旅游饭”。 
  “养水护水”与“靠水吃水”,不但不相矛盾,而且成了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,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同步推进,环境与发展不再“拧巴”。
  棣花镇围绕“田园棣花”建成了万亩核桃园、千亩葡萄园、千亩樱桃园和丹江花海,不仅带热了旅游,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 
  户家塬镇金钱河两岸,树木成荫,人影匆忙,旅游生态长廊建设如火如荼。九里坪金钱河漂流观光产业园、桃园食用菌产业聚集型发展融合示范园、党塬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园、九湾红仁核桃种植示范园,这些产业之所以在这里依次排开,绿水青山是它们可靠的依托、最好的资本。 
  沙石滩变产业园,河岸线成景观带,广大群众享受到了生态保护的成果。 
  一项项绿水青山上的产业,昭示着更好的前景。

版权所有 商洛市生态环境局。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。

网站地图 丨 地址:商洛市名人街西段 丨 邮编:726000 丨 网站标识码:6110000016 丨联系电话:0914-2312283

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85号 丨 ICP备案号:陕ICP备2021013679号-1